快速理解网站架构

2024-11-13 13:15:02


一、单机网站架构

单机网站架构指的是一种简单的网站部署方式,其中所有网站组件(如服务器、数据库等)都安装并配置在单一的物理或虚拟机上



单机网站架构的优点主要包括:

  1. 部署简单:由于所有的组件都集中在同一台服务器上,不需要复杂的网络配置和分布式系统设计。
  2. 成本低:在初期阶段,只需投入一台服务器的成本,避免了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。
  3. 运维方便:集中式的架构使得系统维护和升级更加便捷,管理难度较低。

单机网站架构也存在以下显著的缺点:

  1. 可扩展性差:只能通过增加单台机器的硬件配置进行纵向扩展,但这种方式有其上限,且硬件升级存在物理和经济限制。
  2. 存在单点故障:一旦服务器出现问题,整个系统会立即瘫痪,风险较大。
  3. 性能瓶颈:随着业务增长和访问量上升,单个服务器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负载,容易出现性能瓶颈。
  4. 资源竞争: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共同运行在一个服务器上,它们会相互竞争CPU、内存和I/O资源。

二、集群网站架构

集群网站架构是一种通过将多个服务器组织起来,共同处理网站请求的技术手段,旨在提高网站的可用性、性能和稳定性


单机处理到达瓶颈的时候,你就把单机复制几份,这样就构成了一个“集群”。

集群中每台服务器就叫做这个集群的一个“节点”,所有节点构成了一个集群。

每个节点都提供相同的服务,那么这样系统的处理能力就相当于提升了好几倍(有几个节点就相当于提升了几倍)。

集群中的一个节点掉线时,也不会影响到整体的集群业务。

负载均衡

但问题是用户的请求究竟由哪个节点来处理呢?最好能够让此时此刻负载较小的节点来处理,这样使得每个节点的压力都比较平均。

要实现这个功能,就需要在所有节点之前增加一个“调度者”的角色,用户的所有请求都先交给它,然后它根据当前所有节点的负载情况,决定将这个请求交给哪个节点处理。

这个“调度者”有个牛逼了名字——负载均衡服务器

负载均衡:协调集群里的每个节点均衡地接受业务请求。

通俗的讲就是服务A和服务B相同时间段内处理的同类业务请求数量是相似的。

高可用

集群系统中部分节点失效时,其他节点能够接替它继续提供服务,则可认为系统具有高可用性。

优点

  1. 提高并发能力
  2. 负载均衡: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如Nginx、LVS或硬件设备如F5,可以将网络流量分发到多个服务器上,从而优化每个服务器的工作量,避免单点过载。
  3. 性能提升:使用负载均衡器可以显著提高网站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,同时简化管理的复杂性。
  4. 实现高可用性
  5. 冗余设计:通常通过主从复制或双机热备来设计冗余系统,即使一台服务器宕机,另一台服务器也能继续提供服务。
  6. 故障转移:利用Keepalived等工具可以在主服务器宕机时,自动将虚拟IP切换到备用服务器上,实现无缝故障转移。
  7. 提升可扩展性
  8. 易于扩展:无需改动项目代码,只需增加服务器并配置负载均衡,即可应对业务增长带来的系统压力。
  9. 读写分离:通过数据库代理层或负载均衡层实现读写分离,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别分配给不同的服务器处理,提高数据库性能和可扩展性。
  10. 加快访问速度
  11. 动静分离:将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分别处理,静态资源可以缓存在CDN或缓存服务器上,减轻主服务器的压力,加快页面加载速度。
  12. 分布式存储: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如GlusterFS、Ceph等,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台机器上,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容错能力。
  13. 提高用户体验
  14. 缓存加速:使用本地缓存(如Varnish)、分布式缓存(如Memcached、Redis)及CDN缓存,减少数据库查询次数和后端服务器的负载,加快数据响应速度。
  15. 会话保持:针对Web应用的会话管理问题,可以使用Nginx的ip_hash机制或F5和LVS的会话保持机制来保证用户的会话一致性。

缺点

  1. 配置复杂
  2. 技术门槛高:集群架构的配置和管理相对复杂,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维护。例如,Keepalived、Heartbeat等高可用技术的部署和调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。
  3. 一致性难以保证:在集群环境中,数据同步和一致性是一个挑战。特别是在高并发场景下,保证数据的实时一致性更加困难。
  4. 数据一致性难以保证
  5. 分布式事务问题:在读写分离或分布式数据库场景中,处理分布式事务的一致性尤为复杂,需要采取有效的2PC(两阶段提交)或基于Paxos算法的一致性协议来保证。
  6. 延迟问题:在跨地域的集群中,数据同步可能会因为网络延迟而变得更加复杂,需采用更先进的异步复制机制来减少延迟影响。
  7. 增加成本
  8. 硬件成本:集群架构需要多台服务器,增加了硬件成本。同时,为了保证高可用性,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冗余设备和网络设施。
  9. 运维成本: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,运维复杂度也随之增加。需要更多的运维人员和监控工具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  10. 网络依赖性强
  11. 网络依赖性大:许多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技术(如LVS)依赖于稳定的网络环境。一旦网络出现波动或中断,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集群的正常使用。
  12. 脑裂问题:在使用Keepalived等高可用工具时,可能会遇到“脑裂”问题,即两个节点争抢资源导致系统异常。需通过加强监控和调整心跳检测机制来规避此类问题。

三、分布式(微服务)架构

分布式(微服务)架构网站是一种将复杂、大规模的系统分解为多个独立、小型服务的架构方式,每个服务负责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,并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。这种架构模式在现代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,特别是对于需要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系统来说,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

  1. 架构定义
  2. 概念: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复杂应用拆分成多个小型、自治的服务的方法。每个服务通常实现一个单一的功能或业务能力,并且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和通信机制。
  3. 演进:微服务架构的演进是随着云计算、容器技术及大规模Web应用的发展逐渐形成的。特别是过去十年中,这种架构模式逐步成熟并被广泛采用。
  4. 主要优点
  5. 灵活扩展性: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扩展,无需影响其他服务。这为处理高并发、大流量的业务场景提供了便利。
  6. 技术多样性:每个服务可以选择最适合其业务场景的技术栈,从而优化性能和开发效率。
  7. 快速迭代部署:由于服务独立,可以实现频繁更新和快速迭代,而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。
  8. 主要缺点
  9. 运维复杂度:服务数量的增加导致运维任务繁重,需有效管理各服务的配置、监控和故障排除。
  10. 网络依赖性:微服务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,可能带来延迟和网络故障风险。
  11. 数据一致性:每个服务维护自己的数据库,保证数据的全局一致性和实时性变得更加复杂。

相关推荐